隨著整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,傳統的商業企業面臨很大的轉型壓力。如果企業不敢面對移動互聯大潮,固步自封,將很快被市場清洗。
傳統企業數據化運營的業務需求歸納為四個層次:
我們可以通過建立數據監控體系,掌握發生了什麼、程度如何,做到“知其然”。
具體來說,切入數據的角度主要有這幾個方面。首先是“觀天”,觀察行業整體趨勢、政策環境影響;再是“知地”,了解競爭對手的表現;最後是“自省”,自身做得怎麼樣了,自己的數據表現怎麼樣。從看數據的周期上來講,“觀天”可以是季度性或者更長的周期;“知地”按週或者月,特殊時間點、特殊事件情況下除外;“自省”類的數據拿到的是最全面的,需要天天看,專門有人看,有人研究。
在這一層上,分享兩個看數據的觀點:
1.數據是散的,看數據需要有框架。
怎麼看數據很有講究。零碎的數據很難發揮出真正的價值,把數據放到一個有效的框架裡,才能發揮整體價值。所謂有效的框架至少包含兩重作用:
(1)數據很多,不同人對數據需求不一樣,如CEO、中層管理者、底層員工關注的數據通常是不一樣的,有效的框架能夠讓不同的人各取所需。
(2)有效的框架能夠快速地定位問題所在。舉個例子,交易量指標大家都關心,如果某一天交易量指標掉了20%,那麼,業務很大可能下是出了問題,但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?如果只有幾個高度抽象的指標,如轉化率、成交人數、客單價等,是定位不到問題的。好的框架能夠支持我們往下鑽,從品類、流量渠道等找到問題所在,板子也就能打到具體的負責人身上了。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,看數據要落地。
2.數據,有比較才有真相。
我有120斤,你說是重還是輕呢?一個孤零零的數據是很難說明問題的。判斷某個指標增長快慢,需要選擇正確的比較對象、參考系,也就是基準線。這個基準線可以是一個預先設定的目標,可以是同行業平均水平,也可以是歷史的同期數據。
從業務開始,數據化運營需要的四個層次
通過數據看到了問題,走到這一步還不夠。數據只是表象,是用來發現、描述問題的,實操中解決問題更重要。數據結合業務,找到數據表象背後的真正原因,解決之。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會涉及數據、數據加工,還可能會涉及數據模型之類的方法或者是工具,這裡面技術含量比較高,另作篇幅介紹,這裡不展開了。
數據是客觀的,但對數據的解讀則可能帶有很強的主觀意識。
數據本身是客觀的,但消費數據的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人。大家往往在解讀數據的時候帶入主觀因素:同樣一個數據在A看來結論可能是好的,從B看來可能卻得出截然相反的結果。不是說出現這樣的情況不好,真理越辯越明。但假如不是通過數據找問題,而是先對問題定性,然後有選擇地利用數據證明自己的觀點,這種做法就不可取了。可事實上,我們的身邊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情。
利用數據可以幫助業務發現機會。舉個例子:淘寶上有中老年服裝細分市場,有大碼女裝市場,這些市場可以通過對周邊環境的感知,了解到我們身邊有一些中老年人或者胖MM在淘寶上面沒有得到需求的滿足。那麼還有沒有其他的渠道找到更多的細分市場呢?
數據可以!
通過用戶搜索的關鍵詞與實際成交的數據比較,發現有很多需求並沒有被很好地滿足,反映出需求旺盛,但供給不足。假如發現了這樣的細分市場,公佈出來給行業小二,公佈出來給賣家,是不是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去服務消費者呢?這個例子就是現在我們在做的“潛力細分市場發現”項目。
講這個案例,不是想吹牛數據有多厲害,而是想告訴大家:數據就在那裡,有些人熟視無睹,但有些人卻可以從中挖出“寶貝”來。差異是什麼呢?商業感覺。剛剛提到的搜索數據、成交數據很多人都能夠看到,但以前沒有人把這兩份數據聯繫在一起看,這背後體現出的就是商業感覺。
我理解的數據化運營,包含了兩重意思:數據作為間接生產力和直接生產力。
1.數據作為間接生產力。
所謂間接生產力,是指數據工作者將數據價值通過運營傳遞給消費者,即通常所說的決策支持,數據工作者產出報表、分析報告等供各級業務決策者參考。我稱之為決策支持1.0模式。然而隨著業務開拓和業務人員對數據重要性理解的增強,對數據的需求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,顯然單單依賴人數不多的分析師是滿足不了的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,讓運營、產品的同學都能夠進行數據分析,是我腦子中的決策支持2.0模式。
決策支持2.0模式有三個關鍵詞:產品、能力、意願。
讓運營和PD掌握SQL這類取數語言,掌握SAS、SPSS這類分析工作,顯得不大現實和必要。提供低門檻、用戶體驗良好的數據產品是實現決策支持2.0模式的基礎。這裡講的產品,不僅僅是操作功能集,還需要承載分析思路和實際案例。
但是,數據分析的門檻始終是存在的。這就對運營和PD提出了新的基本能力要求,即基礎的數學能力、邏輯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。
最後一個意願,也許是最關鍵的,只有內心有強烈的驅動,想做好這件事情的時候,才有可能做好。
2.數據作為直接生產力。
所謂直接生產力,是指數據工作者將數據價值直接通過前台產品作用於消費者。時髦點講,叫數據變現。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,公司管理層越來越重視這一點。大數據時代帶來了大的機會,但也可能是大災難。如果不能利用數據產生價值,那麼,它就是一個災難——產生的數據越多,存儲的空間、浪費的資源就越多。
現在比較好理解的一個應用就是關聯推薦, 你買了一個商品之後,給你推荐一個最有可能再買的商品。個性化是數據作為直接生產力的新浪潮,這個浪潮已經越來越近。